民間投資趨勢將成為觀察明年中國經濟活力的重要指標,關鍵要看如何將鼓勵民間投資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落實到位
在國際不確定因素加大、國內各類金融風險陡增的雙面夾擊下,中國經濟增長轉圜的空間變得狹窄。
“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以靜制動、以守為進”地托底經濟,平滑政治、經濟、外交與社會的各類風險,實現“大船”平穩轉彎,有望成為2017年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基調。
2015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強調“維持中高速經濟增長” 和“打造經濟增長引擎”, 2016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則提出“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渣打銀行等多家機構預測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目標或將維持在 6.5%-7.0%之間,而防范金融風險、抑制資產泡沫、繼續降低杠桿率成為明年政府調控的首要任務。
以國企改革、財稅改革為突破口的各項改革,也將是2017年的重點任務,多位專家預計,國企改革有望加速,重點將推進混合所有制、清理僵尸企業等改革。國家主席習近平12月21日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時指出,要把落實重大工程項目與推動改革、形成體制機制結合起來,堅持問題導向,有什么體制障礙就改什么。
《財經》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認為,明年正值“十九大”召開,也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改革的力度將更大。
財政與貨幣政策預調微調
《財經》記者接觸的專家們多數認為,2017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仍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亟待深化,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相機抉擇被賦予新的內涵。
2016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貨幣政策的描述為“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調節好貨幣閘門,努力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相較去年貨幣政策的定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為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降低融資成本,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社會融資總量適度增長。”貨幣政策立場出現微調,明年更注重“調節貨幣閘門”。
對此,一些學者解讀,鑒于國際收支承壓、通脹預期,明年貨幣政策轉向偏緊,或有加息可能。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金融室副主任張明告訴《財經》記者,明年貨幣政策既不會太緊也不會太松,明年不太可能加息。去年經濟基于股市支撐,今年經濟基于房地產支撐,明年這兩個因素沒有了,宏觀經濟的下行壓力依然較大,貨幣政策不可能背道而馳地偏緊,同時,由于面臨人民幣貶值、資本外流、資產泡沫等壓力,貨幣政策也不會過于寬松。雖然中國央行在2017年加息不大可能,但有可能采取降準,補充一定的流動性。全年估計降準兩次左右。中性貨幣政策就是要維持流動性的相對穩定,不緊縮不擴張,貨幣政策服務于實體經濟,防止資金脫實向虛。
貨幣政策發力有限,財政政策發力仍有空間。張明表示,一方面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不算太高;另一方面赤字率占GDP的比重也不高,赤字率有望上調,突破3%。記者采訪的多位經濟學者認為,估計明年赤字率在3%-3.5%之間。張明強調,財政政策以往遵守 “以收定支”的原則,明年面臨經濟下行壓力,“以收定支”的原則可以靈活執行,中央財政支出可以精準投向醫療、教育、公共設施等領域,以強化財政支出的騰挪空間。在中央財政支出加大的同時,地方發債規模和債務置換規模將保持今年的水平,因此,廣義財政支出并不會上升太快。
減稅成為眾望所歸。防止經濟繼續“脫實向虛”,實質性減稅成為學界、商界最強烈的呼聲。最近一段時間,關于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投資10億美元在美國建汽車玻璃廠的新聞,在國內引起反思。中國制造業成本太高,企業實際稅費負擔率接近40%的水平再次引起關注。天津財經大學財政學科首席教授李煒光通過調研樣本和具體數據認為中國制造企業的綜合稅費較高。
在今年營改增推開后,中國增值稅存在四檔并存的格局,包括17%的基準稅率,13%、11%和6%的稅率,下一步逐步簡并,作為實體經濟主力的制造業長期執行的17%稅率,應該下調,成為專家對進一步減輕制造業稅收負擔的集中建議。
官方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1月中國財政支出同比增長10.2%,接近同期財政收入增速的兩倍。2016年中國財政赤字率為3%,增加5600億元,地方專項債券規模從1000億元增加到4000億元。
財政部財科所研究員白景明等學者提出,除了進一步提高赤字率外,存量支出盤子優化仍有較大空間。《財經》記者了解到,一些地方財政部門采取盤活存量資金全覆蓋。將統籌盤活存量資金的范圍覆蓋財政預算結轉結余、部門單位預算結轉結余、財政專戶結轉結余和部門單位實有資金賬戶結轉結余,清理暫存款、暫付款等財政往來款項,實現對盤活存量資金的全面監控和全面覆蓋,以提高存量資金的使用效率。
市場化“三去一降一補”
種種跡象表明,2017年政府經濟政策的重點,將繼續推動鋼鐵和煤炭產業去產能,推進企業兼并重組以關停僵尸企業。政府還鼓勵其他產能過剩的行業降低產能。2017年債轉股計劃亦將加速以降低企業杠桿,切實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任務。今年“三去一降一補”相關改革措施密集鋪開,但進一步深化任務頗重。明年將進一步加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助推中國經濟加速轉型升級。
據了解,2016 年中國已完成鋼鐵去產能4500萬噸、煤炭去產能2.5億噸的全年目標,“煤球不如土豆,鋼鐵比白菜便宜”的過剩慘局有所緩解。
12月20日,國務院印發《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6年本)》(以下簡稱《目錄》),其中對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項目再加碼限能。此次修訂《目錄》是繼2013年、2014年兩次修訂后,國務院第三次作出修訂。此次修訂《目錄》,共取消、下放17項核準權限,其中,取消核準改為備案2項、下放地方政府核準15項。
此次修訂《目錄》再次對產能過剩行業“亮紅燈”。《目錄》明確,地方不得以其他任何名義、任何方式備案新增產能項目,各相關部門和機構不得辦理土地(海域、無居民海島)供應、能評、環評審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相關業務。另外,對于煤礦項目,從2016年起三年內原則上停止審批新建煤礦項目、新增產能的技術改造項目和產能核增項目;確需新建煤礦的,一律實行減量置換。嚴格控制新增傳統燃油汽車產能,原則上不再核準新建傳統燃油汽車生產企業。
2016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供給側改革的首要任務是“三去一降一補”。
2016年在快速推進去產能、去庫存的同時,暴露出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比如,今年煤炭去產能的目標任務提前完成,但由于上半年煤炭去產能力度較大,從7月起,國內煤炭價格開始快速回升,四個月的時間內就上漲了50%。在去產能預期的催化下,11月動力煤期貨價格的漲幅和增速更為驚人,與2015年底相比,漲幅高達135%。下半年國內煤炭價格高漲的同時,還增加了鋼鐵、建材和化工等下游行業的成本,擠壓了下游行業的利潤。價格經過層層傳導后,推高了這些行業的成品價格。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何帆、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博士朱鶴等據此分析表示,在總需求沒有明顯提高的情況下,這種價格傳導,極有可能催生出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
今年針對煤炭、鋼鐵行業的去產能依靠行政的力量來推動。9月底,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為了讓煤炭價格降下來,還釋放了一部分煤炭產能、產量。何帆、朱鶴等認為,煤炭去產能決策部門在煤炭產量和煤炭價格之間的這種搖擺不定,會給煤炭去產能進程埋下隱患,很可能最終會導致下一步整個煤炭去產能計劃失敗。
中國企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李錦、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博士肖若石對《財經》記者表示,煤炭價格一旦過高,決策部門就要放開產量來保證煤炭供給,這樣就使得前期對煤炭去產能變得毫無意義。如果照此繼續下去,不僅煤炭行業去產能有可能會失敗,鋼鐵行業的去產能也會被牽連受挫。
在針對房地產領域的去庫存方面,近兩年來,因各地陸續實行了包括商品房首付比例和利率下調、購置稅減免、限購限貸放寬等政策松綁措施,再加之去年從股災退出的巨量資金轉入房市,使得今年絕大部分城市、尤其是一二線城市的商品房價出現新一輪暴漲。國慶長假期間,全國20多個城市緊急出臺了以控制房價、抑制需求為主導的所謂歷史上最嚴的調控新政。肖若石認為,這種針對房地產的突變式調控,必然會對短期經濟增長造成明顯沖擊。
針對下一步去產能、去庫存的建議,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12月17日公開表示,2017年將用市場化、法治化的辦法做好煤炭、鋼鐵行業的去產能工作;針對房地產的去庫存,將遵照因城因地施策方針,重點解決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過多的問題。房地產去庫存要同促進1億農業人口市民化、棚戶區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設、建立住房租賃市場等結合起來。
楊偉民在談到“三去一降一補”中的“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問題時表示,降杠桿主要是支持用市場化、法治化的辦法實現企業“債轉股”,加大股權融資力度;降成本主要是給企業減稅降費,降低各類交易成本,特別是制度性的交易成本;補短板主要是從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從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入手,軟硬短板都要補,不能單純從保增長、擴投資來入手補短板。
中財辦是負責經濟工作的最高議事機構,對于楊偉民釋放的改革信號,多位專家對《財經》記者表示,今年煤炭、鋼鐵去產能,房地產去庫存只是開了個頭,預計明年將加大去杠桿力度,在債轉股方面或將有較大突破,也會有更多市場化辦法出臺,2017年將用市場化的辦法培育市場機制,以避免“一刀切、拉郎配、政策反復等”教訓。
阻斷“脫實向虛”,化解各類風險
著力振興實體經濟成為明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四大重點工作之一。工信部部長苗圩近日指出,扎實推進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有利于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的發展環境,在化解過剩產能、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同時,加快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提供新產品新服務。
對于制造業投資下滑明顯的問題,苗圩呼吁要不斷強化支持制造業發展。一方面,繼續推動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去產能工作,提高部分行業、企業利潤率,吸引資本回流制造業;另一方面,在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優化市場營商環境,使中小微企業更好地參與市場公平競爭。
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為扭轉資本脫實入虛,要通過降成本、減少物流障礙、優化市場環境等綜合手段,讓實體經濟有活力、有前景、有錢賺。
同時,為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良好的宏觀環境,2017年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楊偉民表示,要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對于中央為何強調“防控金融風險”、“防控資產泡沫”,肖若石解讀說,從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抑制資產泡沫”開始,防范金融風險就成了決策層高度重視的事。
最近這幾年金融市場的基本情況是,龐大的資金和信貸,一會跑到股市,一會又跑到房地產,一會跑到文化古董市場,炒來炒去,根本就沒有流入實體經濟。中國經濟“脫實向虛”,國企的高杠桿、高負債,有愈演愈烈的態勢,這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
以國企的高杠桿、高負債來說,據楊偉民介紹,現在國企負債已經達到100多萬億元,按照4%的利率計算,一年支付的利息就是4萬億元,這相當于2015年全年GDP增長總量。這樣長期發展下去,必定會掏空實體經濟,提早進入產業空心化的時代。正是出于對金融風險、對實體經濟的擔憂,中央才把振興實體經濟也作為2017年供給側改革的一項主要任務來抓。
對于國企的高負債,還有這樣一組數字,截至2016年6月末,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資產總額是126萬億元,負債總額是83.5萬億元,平均資產負債率是66.3%,比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率高約15個百分點。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由此感嘆,沉重的負債已經成為掣肘國企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聶輝華帶領團隊今年對“僵尸企業”情況做過調研,他說,部分央企和地方國企,尤其是鋼鐵、煤炭、制造行業的國企,有一部分是靠銀行貸款維持生存。銀行一旦抽貸,這些國企很可能瀕于破產。
在“防控金融風險”中,對2017年是否會出現房地產泡沫,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陳彥斌對《財經》記者表示,12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了“要加快研究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之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進一步強調,要“重點解決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過多問題”,要“抑制房地產泡沫”,這足以說明中央已經意識到房地產市場的風險。下一步,關鍵是要確保各地能真正落實中央的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
據悉,2017年政府或將進一步收緊一線城市樓市監管以抑制資產泡沫并維持市場穩定。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提到抑制房地產泡沫,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讓近來熙熙攘攘的房地產市場為之一震。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劉志勤認為:這一“震”,既震散了長期盤踞在房地產市場上空的“霧霾”,也震醒了那些長期沉湎于靠“炒房”發財的人的美夢。他提醒:“炒房”的主角是那些擁有足夠資金,或一些“來路不明”的資金利用權力和財力,在房地產市場上興風作浪,呼風喚雨,硬是把“房子是用來住的”本質“轉基因”成“炒貨”了。這些人和機構是導致房地產市場泡沫的主力軍,對市場穩定的破壞力極大。
例如,土地是用來為民造福的,肯定不是用來炒的。可是,在事實上,各地普遍存在著拿“土地”當“炒貨”的情況。近期紛紛出現的“地王”不就是“炒”出來的嗎?這樣,我們或許可以明白,“炒房”的根子原來在于“炒地”,地價飛快上漲,房價自然會成為“伴舞者”,這就是“水漲船高”(地漲房高)的市場法則。
多位專家認為,真正解決“炒房”問題,僅靠各種“限購”、“限買”、“限貸”是不夠的,要找到炒房的根本原因。
聚焦改革,釋放經濟紅利
在供給側改革為主線的大背景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按照統籌推進、重點突破的要求,在國企、財稅、金融、養老保險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更好地發揮改革的牽引作用。
2017年國企改革有望加速,關停僵尸企業,鼓勵兼并重組,通過債轉股和股權融資降低杠桿,進一步簡政放權,降低企業交易成本及稅收負擔等系列改革來深化。渣打銀行的最新報告預計, 2017年國企改革將取得重大進展,重點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國企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尤其是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航空、電信、軍工等領域。
對于中央為何把國企改革放在明年各項改革任務的首位,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的分析是,一方面說明中央高層推動國企改革的決心很大,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國企改革的阻力很大,是一塊最難啃的“骨頭”。
徐洪才進一步分析表示,從2015年9月出臺國企改革的綱領性文件《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到之后頒布與其相對應的十幾個專項改革意見或方案,以及國資委會同有關部門出臺的國企改革的36個配套文件,可以看出,整個國企改革“1+N”文件體系已經完成,國企改革從頂層設計到改革操作細則都已基本齊備,這也意味著國企改革主要形態將從制度設計階段進入見成效階段,要發揮對經濟的牽引作用、筑底企穩作用。
今年9月,國家發改委就召開專題會,明確要在東航集團、聯通集團、南方電網、哈電集團、中國核建、中國船舶等央企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這批央企混改試點有一個共同特征,都是具有壟斷性特征的行業,涵蓋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七大領域。這次中央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要“邁出實質性步伐”, 說明2017年這七大壟斷行業的央企試點方案將會落地。
對于目前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整體進程,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公共資產研究中心主任文宗瑜告訴《財經》記者,現在國企壟斷行業,只是在成品油的銷售、電信的附加業務等方面,對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稍有點起色,具體到對大型國企的改革,從中央到地方,基本上還都是在子公司層面上引進非公資本,并沒有觸及到產權制度改革,因此也就談不上是真正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文宗瑜、李錦均認為,預計明年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將會有所突破,但并不會大面積鋪開。
對于下一步對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監管,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向《財經》記者透露,截至2015年底,國資委監管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有388戶,央企61%的資產、63%的營業收入、76%的利潤是集中在上市公司,所以加強上市公司國有資本監管,將是2017年企業國有資產監管的重要內容。
緊隨11月發布的關于私有產權保護的官方文件之后,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申政府旨在加強私有產權保護并支持企業家精神。會議承諾將加強產權保護制度建設,甄別糾正一批侵害企業產權的錯案冤案。渣打認為提出保護私有產權標志著黨的理念有了重大突破,若政府承諾得以落實并伴隨其他措施拓寬民間資本市場準入途徑及降低企業經營成本,預計將潛在提振私營部門信心并刺激私營投資。
徐洪才、李錦等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專家據此分析表示,中央對穩定民營企業家信心空前重視,這將對提振民間投資的積極性和投資預期起到較大作用。
今年民間投資增速急劇下滑,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全年民間投資增速是10.1%,而今年前11個月只有3.1%, 為了盡快對癥下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國務院5月下旬曾到18個省做過“督查”,之后國務院多次召開會議,到7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民間投資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堅決取消對民間資本單獨設置的附加條件和歧視性條款,切實營造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的投資環境。
其外,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部門還大力修改完善鼓勵和支持民營投資的綜合性政策措施,比如,大力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加快PPP立法步伐;在全面推廣“營改增”試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放大金融機構“營改增”試點中“金融同業往來”的適用范圍;出臺新的完善產權保護政策性文件等。
國家發改委政研室新聞發言人趙辰昕12月13日公開表示,為保障《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的落實、落地,下一步將對各部門承擔產權保護的相關工作進一步明確權責,要按照《意見》中明確的產權保護的十大任務,逐條明確細化各個任務的具體負責部門,“建立工作臺賬”,形成各部門推進產權保護工作的合力。
肖若石告訴《財經》記者,從數據來看,從8月開始,民間投資情況已經有所好轉,但目前影響和制約民間投資可持續增長的體制性機制性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民營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仍然偏高、融資難度也很大,“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等情況都在不同地區客觀存在,今年新出臺的一系列利好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由于“最后一公里”問題還有待發揮應有效應。他認為,如何將政府引導、鼓勵和支持民間投資和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各方面政策措施真正落實到位,是促進民間投資快速回升的一個重大命題。
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目前中國企業的一大負擔是宏觀稅負太高,從美國來看,雖然特朗普還未正式就任美國總統,但他的減稅、再工業化、吸引外資等政策已經彰顯一定效果,這將對中國2017年吸引民間投資和外資的政策形成壓力。
李錦補充表示,由于民間投資總量大,對消費和就業都有很強的帶動作用,因此,民間投資是觀察2017年中國經濟活力的重要指標。
吹瓶機專業生產廠家-ASNTO|SNTO|鑫泰吹瓶機|浙江黃巖塑料機械廠